2019年3月29-30日,由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市双流区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机遇与挑战”。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6位院士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企业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成都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周先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唐海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环处处长王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罗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赵乐晨、双流区区委副书记李扬俊等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邵敏主持。
图:会议开幕式嘉宾致辞
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的批复。他指出,臭氧污染控制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委会的成立搭建了臭氧相关理论政策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对于攻克臭氧污染形成机制、效益评估、控制策略等一系列问题和构建适合我国的复合型臭氧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专委会按照相关规定,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作开幕式致辞
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郑君瑜教授在大会上对专委会筹备过程、组织架构和2019年计划做了介绍。专委会主任委员张远航院士在会上介绍了对臭氧专委会工作的思考。他指出,臭氧专委会的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解决臭氧防控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问题,推动从区域层面到城市层面的臭氧污染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推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对各个层面的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人员参加臭氧专委会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在成都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周先毅、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唐海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环处处长王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罗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赵乐晨、双流区区委副书记李扬俊等嘉宾和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和专委会主任委员张远航院士共同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揭牌。
图:专委会主任委员张远航院士介绍对臭氧专委会工作的思考
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和专委会主任委员张远航院士
共同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揭牌
专委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六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并批准成立,旨在为广大臭氧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搭建臭氧污染防治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科发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的公共平台,以此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由科学走向实践。目前专委会已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规章制度,确定了专委会的管理办法和由张远航院士领衔的组织架构方案,包括刘文清院士等14名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邵敏教授兼任秘书长、郑君瑜教授等6名副秘书长以及陈良富研究员等54名常务委员,并设立了包括科学工作组、技术工作组、区域实践组、决策支持组、科普宣传组、青年科学家组等6个学科工作组和监督委员会。今后,专委会将开放委员任职申请,同时计划2019年将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包括:组织力量开展臭氧污染科学评估,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在典型区域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管控实践,以及举办臭氧污染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培训等。
本次大会围绕“臭氧污染的科学机理与成因认知”、“臭氧污染控制技术”以及“臭氧污染控制的区域与城市实践”等三个主题,通过分享刘文清院士《大气臭氧时空分布探测技术进展》、贺克斌院士《臭氧前体物排放变化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侯立安院士《室内臭氧污染控制》、宋君强院士《数值天气预报及大气成分预报技术的若干进展》、徐祥德院士《多尺度地形与环流系统结构对区域大气污染异常的影响问题》、张远航院士《臭氧污染防治的几个关键问题》、柴发合研究员《我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思考》等8个主旨报告和22个特邀报告,共同探讨大气臭氧污染防控的方向和路径,推进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进程。
图:主旨报告专家
专委会的成立和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我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有助于突破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科技和管理瓶颈,开启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的新征程。
此次会议也对地方臭氧污染防控提供了借鉴,在成都市大力推进科技治霾的进程中,成都希望借此机会引进更多智力支持。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和双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次会议高质量完成,专委会在此表示感谢。
原文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s0aNiUOECY0nbIKS9WHkw